第五百五十一章 让我帮忙(1 / 2)

在石油企业眼里,生产石油永远是最重要的。

不管是石油炼化技术,节能技术,还是再生环保技术,它们终究都是如何使用能源的技术。在能源紧缺的时代,这些技术都是能源企业所谓的次要技术。

真正的首要技术,只能也必须是生产能源的技术。

二次采油的注水技术,陆上深井的开采技术,浅海石油的开采技术,深海石油的开采技术,页岩气水力压裂技术,同样还有三次采油技术,这些能够实实在在增加能源供应的技术,才是能源企业的核心技术,是它们的看家本领。

如果不是那一次次的开采技术的提升,早在20世纪40年代,世界上就没有足量的石油供应了。

一旦这种事情发生,能源开采企业固然失去了价值,能源利用企业同样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而事实是,向井下注水的二次采油技术,将石油危机延缓到了20世纪60年代,接踵而来的西方“油荒”,使得海底地形复杂,海上其后恶劣的北海石油得以开发,到了九十年代,昂贵的深海石油开发技术,令石油增产无望,由此催生了一批又一批的环保先锋,以及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等新能源技术……最终,是页岩气技术挽救了世界能源。不过,那已经是20年以后的事了。

自90年代开始的石油开采技术的停滞,是很令人头疼的。它在事实上造成了石油匮乏的假象,从而令供给问题逐渐演变成严重的经济问题。

是的,从技术角度,石油匮乏根本就是一个假象。

如果用保守的观点,也就是西方石油公司的观点来看,石油还能用50年。那是以现有的技术水平,以及此时发现的石油储量来判断的……自60年代以来,石油专家们就判断石油能用50年,70年代他们说“石油还能用50年”,80年代他们说“石油还能用50年”,90年代他们依然说“石油还能用50年”。

然而,90年代的技术缓进,的确令这种观念被强化了,因为石油开采技术仿佛没有了提高的可能。

也许石油开采的速度加快了,石油开采的污染变小了,石油开采的浪费减少了……但就像石油公司关心的内容那样,这些都是细枝末节,它们不会让石油变多。

唯一能让石油变多的手段,只能是发现更多的油田。

这种做法,自然只能增加更多人的焦虑情绪。

可以说,在90年代中期,能源危机的阴影第一次全面扩大,而且持续的最久……

直到页岩气技术成熟以前,能源开采技术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革命姓进步。

深海石油开采技术和三次采油技术,都只能迟滞石油供给的威胁,油价也是这样,一路攀升上去的。

也许,只有前苏联的石油理论,能够真正挽救能源危机……

不过,三次采油技术虽然不是一种革命姓的进步,但它仍然能够给一个大型油田带来年增产30%以上的好处,也是页岩气技术成熟以前的少数能够增产的有效采油措施。它的价值相对于页岩气技术有所逊色,但仍然是能够媲美深海石油开采的高端技术。

大庆油田和胜利油田都是现成的例子,到2013年,大庆年产原油5000万吨,三次采油的产量已超过三分之一,也就是1500万吨,相当于一条来自境外的原油输入管道,按照当年每吨700美元以上的原油价格,这就是100亿美元以上的营收。

这种技术进步带来的利润,不用经历复杂痛苦的竞标,不用经过产油国和石油公司的辛苦博弈,不用增加劳资双方的矛盾冲突,实在是再“清洁”不过了。

若要评选21世纪初最重要的能源技术,页岩气的压裂技术毫无疑问要排在三甲之列,但若是评选一个年度重要的能源技术,那三次采油技术只要不和页岩气撞车,妥妥的能拿个第一回来,就算碰上蒙人的生物能源技术,当年也不一定会落于人后。

像是林永贵这样的国企官僚,从来都不把技术进步放在心上,可私企领导就不一样了。

如此“清洁无害”的利润,哪怕一个油田一年只能增产100万吨,那也绝对拥有引进的价值——这可是2亿美元以上的毛收入,换成其他行业,要能增加这个数字的营业额,就是把毛剃了裸奔,老板们都干。

因此,林永贵出于比较之心得到的结论,其他大型石油公司也都能得到。

而且,随着旧巴库油田真的在恢复井区,他们的关注度也在提升。

11月中旬,阿塞拜疆大选结束一个月以后,苏城重返巴库。

他乘坐的石油总公司包机上,除了苏城和舒兰,还有精挑细选出来的数名大华供应商,数名曙光理事会成员,以及大量的大华实验室研究员。

对于巴库旧油田的开发,饱含兴趣者大有人在,没有坐上包机的先生女士们,多半也会通知国内公司,让他们派驻在阿塞拜疆或者哈萨克斯坦的员工去考察一番。

这令林永贵觉得紧张。

他非常担心苏城的“把戏”被广而告之,不管从友谊的角度,还是从利益的角度,林永贵都不希望苏城就此沉沦。

而中国的政治,就像是热气球,只要一个小洞,就可能自天空跌入谷底。

林永贵直到要去油井了,才找到合适的时机挤到苏城的大商务车里,厚着脸皮道:“我有些事情要找苏董谈,你们先坐我的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