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海上(1 / 2)

人神 南朝陈 1274 字 14天前

“碧涛几万里,一舟出海时。今有风云见,我来浪潮起!”

诗以言志,可以抒情。这一首五绝,可以说将叶君生现如今的情怀抒发得淋漓至尽。

等在一边的西门二公子眼疾手快,飞快地将笔墨还未干的纸张拿过来,呵呵笑道:“君生,此诗送给我如何?”

另一边的叶君眉嘴一撇:话说都紧紧拽在手里了,人家还能说什么?

腹诽之余,却是满心腹的欣喜。

若说以前在冀州,叶君生书法卖高价,还显得名不正言不顺,颇有些投机味道,那么夺了这个“天下第一才子”的无上荣光后,一切质疑都将烟消云散,不复存在。

当日最终结果揭晓,扬州纸贵,不知多少人争相抄写名列前三甲的书法,诗词,临摹丹青。

尤其叶君生的,被抄录得最多,随手可见。

《庐山图》大火,上面的题诗更是火得一塌糊涂。结句迅速被口口相传,时常可见一些读书人背负双手,目光深邃,非常深沉地与身边人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叶君生声名如日中天,所带来的一系列效果更是惊人。

扬州细柳巷的笔墨店,好几家的掌柜扼腕叹息,跺脚不已——想当初叶君生初到扬州,手头拮据,曾经到细柳巷卖字。不过那时候他要价一百文一幅,掌柜们嫌弃价格太高,拒之门外。

到了现在,莫说百文一幅,一字一贯都大有市场呀。

只无奈,叶君生离开扬州出海,去哪里找他写字?再说了,今非昔比,上门求字恐怕都难以成功了。

名家、大家,基本就不是金钱所能请得动的了,要等人家心情好,因缘际会才有机会。

书圣在京城的宅子,一天到晚都是围着百十号人,眼巴巴等着书圣家的下人倒垃圾,然后一哄而上,争夺垃圾,看里面有无一张半张书圣废弃的手稿,只要抢到一字半字的,拿出去都能卖钱。

可恨呀,在叶君生没有成名之前失之交臂,丧失了宝贵的机会。

未浓斋的老严掌柜也是懊悔不已,当初他倒是跟叶君生买了几幅字,可即刻又转手卖给郭三小姐了。

其实郭三小姐也在嗟叹之中呢,她对于那一幅《梅花图》依然念念不忘,对于那首《卜算子》早已背诵得滚瓜烂熟,倒背如流,只可惜,这一首如此配景贴心的词,不是写给她的……

前段时间,西门二公子倒是专门念了两句诗给她听,“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相思缠绵,刻骨铭心,不料就得这么两句,整篇无论如何都弄不齐全。

西门二公子曾好几次要请叶君生补全,叶君生只呵呵一笑:“佳句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一味求全,反而落于下乘。”

西门二公子听得直翻白眼:咱家宁愿下乘呀,总比下流好。好不容易佳人松了口,如果他能弄够全篇,便可在月圆之夜,登上郭三小姐后花园的窗口,卿卿我我了。

正所谓上演一场“才子后花园会佳人”,必定成就一段佳话……咳,虽然咱算不得才子,但说是“财子”总不会错。

叶君生不肯作,西门二公子也没法子,唯有继续唏嘘。

这一趟出海,属于西门家的一次正常贸易,要把一船货物运输到大和那边销售。卖完之后,又会将大和国那边的特产捎带回来。

一去一回,利润惊人。

当然,利润总是与风险挂钩。船只出海,诸多劫难,风浪这些属于大自然的不可抗拒因素,遭遇上了,听天由命;还会存在颇多人为因素,例如海盗之类,也是不容忽视的危险。

汪洋浩淼,岛屿分布,往往有些亡命之徒专门截杀过往船只,杀人越货,无恶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