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暖之思(1 / 2)

无论魏晋 九州月下 2065 字 15天前

话分两头, 和晋朝的风起云涌、八王乱起不同,公元312年,扶桑还是一个文明的早期, 这里的文化大多是由朝鲜半岛带过来,被当地的土著称为渡来人。

这些秦汉时代的移民带来了相当先进的稻作文化,让这个还处在半穴居状态的文明几乎可以说是在百来年间一夜暴富, 开始了耕作, 筑屋, 穿上了麻衣。

而在本州南方的岛根县暂时没有这么好的机会, 这里靠近海岸, 人口稀少, 渡来人大多都是去离朝鲜半岛最近的福岗处上岸, 然后去京都、奈良一带的平原。

他们这里山多林密,地况复杂,属于没人多看一眼的偏僻地方,周围只有一个小部落, 靠渔猎为生。

然而, 今天,不同了。

一只十来只大船的船队越过一望无际的海平线,开始停靠近河川。

“走了快一个月, 船队终于找到地方了。”林钟期一边抱怨一边拿着海图, 打量着前方的海岸线, 悄悄嘀咕着,“唉, 水深火热啊, 我一个搞农林的被希银赶鸭子上架硬拉来这边找银矿, 这人是不以为银矿和铁煤那样想挖就挖啊?带着船队过来的, 拉着矿石就走?真是想屁吃呢!”

抱怨的少年又看了看前方,那里一条小河,最快处目测也不过四百米,和长江黄河珠江河那些动不动几十公里的入海口完全没的比,但优点就是,这种小河的泥沙小,入海口基本不会有太大变化,哪像长河口那些地方,几千年下来,能冲出一个半个省的面积。

“这河应该是静间川,找到这里,基本就找到石见银矿了。”随着小船进入河口探路,再用角度测量周围山川的高度,林钟期也很快确定了这条河的名字,不由得有点小兴奋。

石见银矿简直是得天独厚的地方,这不但是最大的露天银矿,离河道入海口更是只有八公里的距离,只要找到这条河,基本上就算是找到银矿了,剩下的事情,就是派人派船,过来挖矿冶炼。

人口问题不大,如今希银老大已经是能轻易买卖、咳,不是轻易调动万人以上人口的存在了,但问题的是人太多,这地方也供应不起粮食,所以暂时他们的船队只有两百来人。

都是老大精心挑选的健壮男儿,他们将会在这里修筑港口,平整道路,顺便把矿山上树木砍掉,大量烧碳,然后修筑熔炉,准备就地冶炼白银。

白银和铁矿不同,这种贵重金属之所以贵重,就因为他们的稀少,一石矿石里得银二两就算是很高了,好在石见银矿旁边就有方铅矿——或者说银本来就是这边铜铅矿的伴生矿石。

林钟期为了来这里,下游戏时,还专门飞到扶桑田的石见银矿纪念馆找资料,这个纪念馆里不但存族了历史上这座矿山的每个遗迹地点产出,还可以亲自去矿山遗迹感觉当年最大银矿如今的模样。

这些都是为了亲自来这里挖矿啊。

按着计划,船上有各种挖矿工具,木匠石匠也带上了,上岸之后,先修筑简单的木质长栈道,然后就是修简易港口屋,依山靠墙,免得被台风一卷就走。

再是路,虽然只有八公里,但要在这几乎原始的地区开辟道路,大家也要抓紧时间。

林钟期没有管理才能,但这些船夫都是跑过渤海线,家里都被打点好的,希银大佬非常看重这座银矿,所以他们的家人都被带进如今扩建的辽东城里,衣食供给富足,免了他们的后顾之忧,也免和希银老大的后顾之忧。

再者,这里的偏僻荒凉,船夫工人们语言不通,补给船一月才来一次,想跑也没处跑去。

于是他就从风浪还算平静的四五月出发,越过了这个时间只有二级海况的黄海,0.1到0.5米的海浪,古代船勉强应付的来,再加上沿着海岸线,见势不对就避浪。

说到底,黄海虽然不如地中海那风平浪静好渡日,但只要不搞什么横穿,苟着过来,还是勉强能够生活的。

林钟期就这样,无聊地在扶桑待了大半年,他还降服了周围的一只土著部落——这只部落开始想要袭击他们,结果这些拿石头木棒的瘦弱人口岂是装备精良的船员对手?更何况希银极有先见之明地在船上放了几个捕奴、咳,是招揽少民的能手,一番暴锤后,再给他们吃点大米,便让全成了希银的手下。

于是在经过一番鲁宾逊那样的开辟田地,捕鱼打猎后,做好准备的他们就开始挖掘银山。

这是少见的富矿,修出水车,借水力碾碎矿石,再用灰吹法,将经过挑选的矿石砸碎的放入炉子,覆盖木厚木碳,烧上两日,等烧碳和矿烧成一团,这这石矿团放入溶化后的铅水炉里,再进一步熔炼成银铅合金。

最后用焦炭,把银铅合金再熔炼一次,出来的便是银。

这种吹灰法是后世改良过的,产量远比古代的办法高,加上希银不断运来的焦炭,所以,半年下来,林钟期差不多积累了十六吨白银,就等希银大佬用船运回去了。

按大佬的说法是,五月之后,夏秋的黄海不好惹,等到冬季风浪小了,再一起运回不迟,他已经给女神上过密信了,到时可以把银直接运到渤海郡港口,产值都算他们这队的。

林钟期叹服希银老大的算无遗策,保证一定完成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