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1 / 2)

本来在一六四四年四月,就已经颁布剃发令,布文如下:

今本朝定鼎燕京;天下罹难军民皆吾赤子,出之水火而安全之。各处城堡苔遣人持檄招抚。

檄文到日,剃发归顺者,地方官各升一级,军民免其迁徙。其为首文武官员即将钱粮册籍兵马数目亲赍来京朝见,有虽称归顺而不剃发者,是有狐疑观望之意。宜地方远近,定为限期;届期至京,著量加恩。如过限不至,显属抗拒,定行问罪,发兵征剿。

由于汉人非常看重此事,认为士可杀而不可辱,故一直没效果,洪承畴根据此情,请求多尔衮变通其办法。多尔衮问为何要变通?洪承畴告诉多尔衮,说对于汉人必须用特殊的办法,因为汉人非常看重面子。比如说,你暗地里屈服于他,而表面上却打他一记耳光,他会觉得你侮辱了他,他死也不会接受;如果你暗地里致他于死命,而表面上却屈服于他,他会认为你尊重他敬畏他而接受你。

多尔衮想不清其中是何道理,但还是接受了洪承畴的建议,变通了其办法,意思如下:

予前因归顺之民无所分别,故令其剃发,以别顺递。今闻甚拂民意,反非予以父教定民之本心矣。自兹以后,天下臣民照旧束发,悉从其便。予之不欲以兵甲相加者,恐兵到之处,民必不堪;或死或逃,失其生理故耳。

但洪承畴所提出的变通之法遭到了豫亲王多铎等满人贵族的强烈反对。认为这样一来,满人过分示弱于汉人,不利于将来的统治。因此,多尔衮又在京城内外颁布了极严厉的剃发令,内容如下:

向来剃发之制,不即令画一,姑听自便者;欲俟天下大定始行此制耳。今中外一家,……自今布告之后,京城内外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令剃发。遵依者为我国之民;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若规避惜发,巧辞争辩,绝不轻贷。该地方文武各官皆当严行察验。若有复为此事渎进章奏,欲将已定地方人民仍存民制,不朝本朝制度者杀无赦。其衣帽装束许从容更易,悉从本朝制度,不得违异。该部即行传谕京城内外,并直隶各省府州县卫所城堡等处,俾文武衙吏师生一应军民人等一体遵行。

此剃发令一颁布,汉人惶恐不已,私下里大骂吴三桂引贼入关。

六、吴三桂拒绝剃发,张氏一语释怀

吴三桂在班师回京途中,心里非常快乐。因为阿济格这次不仅没有阻止他,反而极力支持他回京,所以他有一种突出重围之感。虽然他知道阿济格同意他回京,并非是出自善意,但毕竟给了他一个机会。

他的心里在作种种美好的设想:他觉得自己进城之后便要邀集明朝故臣恢复明廷大业,然后扶助东宫即位,再然后自己便成为了与开天辟地有建国之功无异的大臣。他的内心是越想越激动,越想越恨不得早点回京。

然而,就在他到达京城西郊时,一件事将他从梦中击醒,心里的美梦也随之被击碎。那日他骑着高头大马夹在队伍之中行进,突然,他看到前面有些骚乱,便驻马询问。部下便跑过来告诉他说有一小孩在前面捣蛋。吴三桂问那小孩为何捣蛋?部下却支支吾吾说不出个名堂。

吴三桂气极,却不得不满腹狐疑地下了马向队伍前走去。吴三桂的部下见他走来,都纷纷退到一边让出一条路来,吴三桂走近小孩,看见他身边放着被踏扁的草人,便饶有兴趣地问:“孩子,这草人是谁?”

小孩毫不畏惧地说:“吴三桂。”

吴三桂脸色稍异,继续问:“是你扎的么?”

小孩脸上稍有一丝自得地说:“是的。”

吴三桂问:“你为何要扎这么个人?”

小孩气愤地说:“是为了唾他打他折腾他!”

吴三桂从小孩稚气的语气中感觉到一种铭心刻骨的怨恨,他不由自主地战栗了一下。吴三桂的身边响起一片唏嘘之声。吴三桂在想:这小孩为何会对自己有这般刻骨仇恨呢?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啊!他并不看别人,而是继续问小孩:“你恨吴三桂么?”

小孩咬牙切齿地说:“我恨他!”

吴三桂问:“你不怕他么?”

小孩一脸凛然地说:“我恨不得杀了他。”

吴三桂说:“听说他今天要从这里经过,你不怕遇到他而被他杀了你么?”

小孩说:“我就是专程在此等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