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二章 金钱魔力(2 / 2)

他们经常见到几万,十几万的现钞,但那是国家的,不是自己的。

要是偶尔看到一个人的存款十万元,他们也许会当做一件新鲜事来做聊天的素材。然而,看到大华实业三千多人,分享3亿元的红利,要说没有点微酸,那才是不正常的。

90年代的人,都喜欢比单位。因为不同的单位就代表了不同的福利待遇,在银行上班的职员,就比在公交公司上班的售票员高傲一些。央企里的男青年,就比地方国企里的男青年好找对象。不用问收入,不用问有没有房子有没有车,一个“单位”的名称,就解决了所有背景审查。

在比单位的隐性斗争中,银行职员向来是优胜方。不做公务员做银行营业员的年轻人,在90年代初大有人在。他们的工资也往往达到了普通机关干部的两倍左右。

可是,现在看看大华实业的“年终奖”,大家都显的很不自然。

不管自然不自然,银行职员们还是露出了最灿烂的笑容,来迎接每一位走上前来的大华职员。

大约有一半的人,愿意将钱重新存入银行,但存在哪家银行,却是他们的自由。

苏城一口气邀请了7家银行。面对数以亿计的资金流向,排成一圈的银行,不免要拿出最好的优惠条件来吸引存款。93年的银行制度尚不严密,央行规定的10%利率也并未严格执行,为了揽储,15%乃至20%的利息都曾经出现过。这种现象,即使到了新世纪,也没有完全消失,每个月的月末和每个季度的季末,都是银行抛出高息的时间。

今天的本埠体育馆,各种奇葩的高息也层出不穷,从10%涨到20%,几乎是一瞬间的事,引的许多准备拿钱回家的职工,又把钱给拿了下来。

随着苏城面前的钱山渐渐消失,银行那边也堆起了钞票台阶,押运人员忙忙碌碌的将钞票清点装箱,尽快运送出去。

虽然一辆车就能装走1亿元,但没哪个银行敢等到下午再运输。

荣尚国看着眼前的景象,发了好一阵愣。眼瞅着一半的钱都放了出去,才长长的叹息一声:“怪不得大华敢用5倍的薪水挖咱们中船的人。咱们的一线工人,去年有没有拿到4000块?五倍也就是两三万块钱,还比不上人家的年终奖,我都想去了。”

卢胖子的分管内容就包括工资待遇,回忆了一下,轻声道:“咱们的一线工人,一年下来有三四千吧。包括福利。”

随着80年代末价格闯关,90年代初的恶性通货膨胀,对单位职工最大的影响,是工资调整。事业单位和机关干部的工资,每年以15%乃至30%的幅度调整,而景况不佳纷纷倒闭的企业,数年来都没有涨薪,以往高高在上的福利待遇,瞬间滑落了下来。

荣尚国又是懊恼又是羞愧的道:“我看上台的许多人,都是工人……唉,这次回去,有的闹了。”

卢胖子忧心忡忡的道:“咱们得合计一下,别让大华又挖走了工人。”

荣尚国苦笑:“年终分红八万十万的,咱们拿什么来留人。他们去年挖走的那些高工,回去一说,你说有几个人不愿意来大华,到时候,人家怕是又要挑挑拣拣了。”

“他们挖过去的工人,没几个人分到钱。”卢胖子对此倒是知道一些,低声道:“大华的这个分红清单里面的人数,只有大华员工总数的10%的样子,而且有基础的年限要求,去年挖角过去的人,肯定没有拿到分红。”

“几年能拿到?”

“最少3年吧。”

“那有什么区别……”荣尚国意兴索然的道:“大华现在只要能造出船来,再解决供应商的问题,咱们就得上杆子的送股份了……”

说到此处,他迟疑了一下,再猛拍头:“这家伙,这个祝捷会,就是给供应商看的啊。”

卢胖子也醒悟过来:“大华欠供应商的,也就是几亿元。现在看苏城一掷千金,那些墙头草哪有不跟着的道理。”

就在主席台的侧后方,一群记者也在探讨眼前这难得一见的场景,镁光灯不时的亮起。

二十几名记者,明显分成了三派,有支持的有反对的有中立的。

期间,持有中立态度的记者人数最多,却不怎么说话,只有反对和支持的抄作一团。

无论是支持的还是反对的记者,都想用恰当的方式,给本次事件定性,但谁也说服不了谁。

放在20年后,用具有震撼性的方式发现金,根本算不得事儿,但在1993年,确实值得争论。

(未完待续)